遇见峰峰,遇见你!
美好从峰滏网开始!

当年群泉喷涌的热闹场面,你还记得吗?

编者按:2021年7月31日,峰峰矿区出现强对流天气,当日下午,最大风速达到37.4m/s,风力达到13级,是1956年区气象站建站以来测得最大风速。17时-20时平均降水量为19.9mm,最大降水量为和村镇的34mm,同时,临水、峰峰等6个乡镇出现冰雹天气。

强对流天气虽然给滏阳河源头带来了气象灾害,但是不久后,奇景出现了——除黑龙洞泉出水量比之前猛增外,就连已经干涸了几十年的老泉眼也纷纷有水喷涌。河岸上、山脚下、马路边到处是水。人们惊呼:峰峰成泉城啦!

在峰峰滏口陉一带,过去有四大群泉,分别是广盛泉、晋祠纸坊泉、郭庄泉和黑龙洞泉,称之为“滏口陉泉系”。据说,滏口陉泉系在鼎盛时期有大泉72眼,小泉不计其数。今天,就跟亲历者一起回顾这次“涌泉盛景”。

广盛泉

鼓山脚下石板瓮,源浪沸涌今重现

2021年8月,在彭城大桥与太行路交叉口向西约100米路南,一处红色铁皮门下有大量清水流出,门外很多行人围观,不少孩子在周边戏水。经询问,这清水是在一个星期前出现的。我从门缝向里张望,见里面是一个院子,面积约50平方米,院子南面是一堵围墙,院子东西两侧各有几间平房,院子东南角有一座圆形平顶房子。这栋圆形房子目测直径约4米,高也有3米左右。院子地面已经被大水淹没,看不到出水点的具体位置。根据资料记载推测,可能是广盛泉。为证实猜想,我便向峰峰本土文化学者高保兴讲了这里的情况。他说,广盛泉大概位置是这里,但泉眼应该在路北而非路南。也许是因地面抬高,原先的泉眼改道在路南了。

来到铁皮门对面,红砖围墙外,又有一组泉水出现,这组泉水在马路中央偏北一点。最大的一个泉眼就在接近马路中线的路面上,泉水从柏油路面的裂缝中涌出,其他泉眼分布在路牙周围,这才是广盛泉的准确位置。

随后,我走访了彭城西纸坊村和韩庄村的几位长者,据他们讲,在没有修建彭城大桥前,滏阳河北岸纸坊、韩庄段是一条通往山西的土路,路北面就是鼓山南响堂寺。响堂寺西南方向有一眼大泉叫“广盛泉”,紧邻广盛泉东面有一个水坑,坑中的水是由广盛泉流入的,因常有老鳖趴在坑边的岩石板上晒太阳,又叫“石板瓮”或者“老鳖坑”。

随着时代变迁,广盛泉一带地面不断抬升,加上后来铁路和彭城大桥的建设,地面比之前抬升了10米左右,广盛泉也不复存在。

晋祠

晋祠娘娘佑百姓,圣母灵迹泽万年

晋祠庙和晋祠泉位于西纸坊村正中央,所处位置是古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。峰峰的晋祠庙正殿供奉圣母邑姜,邑姜是西周晋国始祖唐叔虞之母,民间称她为晋祠娘娘。晋祠庙正殿的圣母宝座下就是被誉为“滏源第一泉”的晋祠泉。

来到晋祠泉边,大量泉水从晋祠庙下滚滚而出,清澈见底。泉水通过人工修建的引渠向南进入了地下暗渠。这条引渠,宽约4米,长约30米,水深应该在1.5米左右,我踩着不宽的台阶而下,掬起一捧泉水一饮而尽,顿感清冽爽口,沁人心脾。

据看庙人石玉柱介绍,过去的晋祠庙因年久失修多已坍塌。现今的晋祠庙于1994年通过村民及周边的善男信女集资的方式翻建的。很久以前,庙下的晋祠泉常年有水,未曾断过,后来由于人为过度开采地下水,水位下降,晋祠泉终于在1982年2月份断流了。34年后的2016年7月19日,峰峰的一场特大暴雨使得地下水位上涨,晋祠泉奇迹般地复涌了。但好景不长,当年的12月份,泉水再度断流。2021年7月21日,峰峰又迎来一场大暴雨,晋祠泉于7月23日重新奔涌而出。

纸坊泉

背靠响堂面朝河,家家户户有泉眼

与广盛泉不同,在原东、西纸坊两村交界处的人字路口,见玉皇阁东边的三角形广场上有泉水流出,广场中的地板缝都是泉眼,水量之大让人瞠目结舌,就连旁边的一排房子里也向外流着水。

马路南侧的路牙处,也有大量的水从东边流来。逆流向东行走,发现这股水原来出自马路中央的窨井,井口沸沸扬扬,犹如锅中正滚开的水。顺太行路继续西行200米,来到“响堂山石窟博物馆”,只见仿古建筑群的多处墙根部、台阶下、停车场地面都在冒着泉水,给响堂寺带来了更多神秘。

过了响堂山石窟博物馆,水越来越大,路面变成河了,水流最深处已漫过脚踝。继续前进,又有一股泉水从路边流向路面,这是一个独眼泉,水量虽不算太大,但在我的记忆中这个位置从未有泉水出现过,这次的出水实属罕见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,每到雨季,纸坊村是家家户户出泉水的景象。但跟晋祠泉断流一样,1982年以后,纸坊这里的泉水就不再有了。2016年7月份的那场暴雨使西纸坊村泉水重现,据说,有的住户由于院子地势较低,还动用了水泵往外抽水。但好景也不长,当年12月前,泉水就断流了。泉水虽好,但巨大的泉水阻挡了人们出行,政府部门先后对太行西路纸坊段路面进行水流疏导,从东端玉皇阁到西端彭城大桥全长1000多米的道路两侧开挖地下沟渠,引流泉水至滏阳河中。

郭庄泉

儿时戏水好去处,老爷山下滏河边

在郭庄村西,元宝山最北端的那个山头叫“老爷山”。在老爷山北坡坡底,也就是郭庄村西北方向,也有几处微弱出水点。在中华民国二十五年(公元1936年)《磁县凿泉记》碑刻录文,文中写有“计分为广盛、晋祠、石桥东、黑龙洞……”。石桥东?我的脑海首先想到峰峰矿区石桥村。但这个“石桥东”与广盛、晋祠、黑龙洞并列提出,显然,这个“石桥”跟石桥村边的那个老石桥风马牛不相及。继续阅读,碑文写出了“石桥东”的大概位置。根据碑文,我来到了河边寻找。

果然,在郭庄村西北至彭城大桥之间的河床底部显现出一段残留的路面。观察其走向,它是纸坊通往彭城的路,既然这条路横跨滏阳河,那它一定还有一座桥,但因年代久远,这座桥早已不复存在了。我断定,“石桥东”泉就是郭庄泉。

在河边,我偶遇一位老者,他是郭庄村的老户。他向我讲述了郭庄泉的前世今生。他说,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,也是每到雨季,这里会泉流淅淅,芦苇丛生。后来,泉眼被淤塞。再后来,这里修了新河堤,泉水便不复存在。

隧道

车来人往过隧道,一片汪洋起波澜

元宝山隧道在神麇山北麓元宝山正下方,建于1996年,全长800余米,隧道由两条组成,分别为东、西向单行道。隧道各宽8米,两隧道中心间距30米。它的建成,结束了来往新市区与彭城必须绕道纸坊村的历史。

来到由东向西的隧道口,从隧道里流出的水很大,隧道俨然成了一条河,水深达10厘米左右。汽车驶过,波浪翻滚,水花四溅。再往前走,见路牙处、便道上、洞壁下都在出水。越往西走,水量越小。接近出口时,路面基本已裸露。出西向隧道,转一个180度的大弯,来到东向隧道,还未进入隧道就已经有水从山崖下冒出。进入隧道向东,水逐渐增大,积水也越来越深。跟西向隧道一样,这个隧道也是东半部水大,甚至超过了西向隧道,最深处达20厘米。走出隧道,泉水汇集于路边,最终流入排水地沟。由于水量太大,盖在地沟口处的铁篦子被人掀开,以利排水。后来,为了保护开发利用泉水,10月22日开始对元宝山隧道进行疏水施工,在隧道里埋下混凝土管道,管道上覆盖漏水铁篦,把泉水引出隧道,最终排入滏阳河,工期仅用20天。

广场

泉水直下九连瀑,浩浩荡荡到河边

从元宝山景区的山门向东拾级而下,便可来到这个游园。该游园属于龙洞珠泉景区的组成部分,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。后经多次提升改造,形成了如今的模样。园内有广场、草坪、游廊、凉亭、雕塑、人造小河等。游园的中心位置伫立着一块巨大的天然花岗岩石头,这石头高约4米,上面刻有“龙洞珠泉”四个篆体大字。

游园广场上,几个人造石地砖接缝处正有泉水冒出,水量之大,让人称奇。站在广场四下张望,只见草坪中、树底下、墙根部都是泉眼。泉水汇聚到广场,广场成海洋了。最让人惊叹的是这个游园中的“九连瀑”,广场东边纵横分布着十多处阶梯,每处阶梯有四到六级台阶。泉水汇流于这些阶梯,跌落成瀑,煞是好看。

黑龙洞

都说济南是泉城,峰峰亦有“趵突泉”

黑龙洞群泉算是滏口陉泉系最下游的一组泉,位于神麇山的北崖下。古代被誉为磁州八景之一的“龙洞珠泉”指的就是黑龙洞泉景区。这里的泉水冬温夏凉,是当地民众休闲、纳凉的好场所,更是周边地区人们心神向往的旅游胜地。

从风月关东侧台阶下去,就到了黑龙潭边。顺着石板小径,边走边看,这次的大暴雨使黑龙洞出水量猛增,就连以往不曾见过水的岩石缝这次也像约好似的纷纷出水,水量之大,淹没了小径。小径的另一侧便是黑龙潭,潭底部不断有水泡从沙石中咕噜噜向上冒着,好似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。

不远处的水面,黑龙洞最大的泉水出现了,这在雨水少的年份根本看不到,史料把它描绘成“势如釜中汤”再恰当不过了。在这个大泉周围还有众多的、较小的“釜中汤”出现。

据了解,黑龙洞泉水在2016年前的二三十年间时断时流。2016年7月19日的那场大暴雨过后,泉水重新迸出,换发了生机,而且至今未曾断流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,峰峰矿区的煤炭、陶瓷、建材等工业飞速发展,峰峰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。同时,超大量的地下水开采,使这一地区的天然水循环系统遭到严重破坏,地下水位逐年下降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,在滏口陉泉系,广盛泉、郭庄泉、晋祠纸坊泉断流。

近年来,峰峰秉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持续推进水资源恢复。如今的峰峰,河水清澈见底,河岸绿树成荫,亲水鸟类纷纷到此安家栖息,呈现出一派美丽景象。宋代理学家、诗人朱熹有诗云: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。这不正是当今峰峰水环境的真实写照吗?

■作者:郝东雨

■校对:杜建申

■编审:穆慧莹

■监制:索银强

赞(2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峰滏网 » 当年群泉喷涌的热闹场面,你还记得吗?
分享到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